總覺得今年的冬天特別的長寒流特別的多,難得這幾天的好天氣感覺好舒服,今天提早出門去收檢體,因為趕著下午要去台中的殯儀館給相識20幾年的好兄弟捻香告別,家人說他因為心血管堵塞心臟衰竭走得很快。天氣這麼的溫暖心頭卻是這麼的冷!這個年紀似乎只能參加好友娶媳嫁女或是告別式?人生無常多麼感傷!
好友生前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三酸甘油脂最高1900以上)及高膽固醇等三高問題,這類患者本身就是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但他一直都不太在乎,人不舒服時總覺得休息一下應該就沒事了,因而延誤就醫黃金時間,最後往往引發重症,提高死亡機率。經常跟門診有三高的病人告誡,如果有頭痛胸悶切勿輕忽,有可能是血管堵塞的徵兆,其實血管堵塞問題在發生前可能有一些容易被輕忽的症狀,例如頭痛、頭暈、胸悶、心悸、噁心及冒冷汗等,尤其在氣溫驟降及溫差大時,更容易出現血管堵塞引發重症。
大約九成主動脈剝離的患者會出現胸痛的症狀,此胸痛常是突發性、劇烈疼痛的(會痛到冒冷汗),而疼痛的位置會視血管剝離位置不同,而可能會轉移到後背、下腹部、肩頸等的位置。此外,約有六成的患者常合併有高血壓的症狀,其他症狀如心跳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減少、呼吸困難等均可能出現;嚴重的情況下,主動脈剝離還會造成血管流動受阻而致使器官缺血(梗塞),產生休克、昏迷、周邊缺血、中風、心肌缺氧、腸壞死等嚴重併發症。,有許多主動脈剝離的患者在還沒撐到醫院就已經死亡,致死率相當高。像近日前交通部長郭瑤琪,藝人小鬼黃鴻升以及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皆因此而過世。
而有些患者卻是「太能忍,靠休息一下就沒事」最終導致心臟衰竭,心臟衰竭又稱為鬱血性心臟衰竭,就是我們俗稱的心臟無力,心臟衰竭的機轉是因為心臟功能不佳,使血液無法有效循環。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副祕書長楊甯貽醫師有更貼切的說法:「心臟衰竭患者的心臟就像以有洞的吸管吸食珍珠奶茶一般,即使再努力運作,也無法輸出足夠血液供應身體各器官所需。」一般我們提到器官衰竭常會認為死期將至,更何況是人的生命中樞器官心臟。但心臟衰竭其實更像慢性病,雖然致死率不低,但只要妥善治療及照護都能大幅延長病人的存活時間。
既然心臟是人體的幫浦,當幫浦失效時全身器官都會受累,因此心臟衰竭可以說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因此它的症狀表現也十分的多元。
1.喘、呼吸困難:稍微一點身體活動就會感到呼吸困難,嚴重時躺在床上動也不動也氣喘吁吁。
2.咳嗽:由於大量的液體蓄積在肺分枝內並刺激黏膜所致,可能是乾咳,也可能咳出帶泡沫及含血絲的痰液。
3.腦部缺氧:由於心臟輸血量減少,引起腦部血流不足,導致大腦功能受到抑制,會有焦慮、記憶力受損、失眠或頭暈等。
4.下肢水腫:體內血液量供給減少,影響到腎臟,導致尿量減少,水分無法排出,堆積在體內造成下肢水腫。
5.食欲不振:因右心衰竭造成肝鬱血、肝腫脹,造成右上腹部腹脹而影響食欲。
6.夜間頻尿:白天心輸出量跟腎血流減少,尿量變少,晚上睡覺躺平時腎臟血流量增加,使尿量增加,因而有夜間頻尿的狀況。
如果自身感覺有突發性身體不適,應該提高警覺立刻就醫。例如:臉部需觀察是否突然眼皮下垂、半邊臉歪臉麻、或嘴角歪斜說話不清楚,另外若出現視力模糊也要特別留意。頭部方面則需觀察是否有突發性劇烈頭痛/眩暈,甚至嘔吐、意識不清、昏迷叫不醒等症狀。喉嚨部位則要注意是否有異物梗喉如誤吞魚刺,或是呼吸困難的表現;胸部則應觀察是否有如大石頭壓著的胸悶感,也要留意是否有強烈刺痛感且伴隨呼吸困難或冒冷汗等情況。腹部則是要觀察是否有突發性或持續性的腹部劇烈疼痛,同時要觀察解便時是否有大量黑便與血便狀況。如果身體受到重大創傷後也需觀察是否有意識不清或大量出血的徵兆,這些都是可以透過日常觀察並加以記錄,了解自己有哪些是屬於「一刻等不得需立即急診」的症狀。
隨著年紀的增長、飲食生活不正常,血液中的高半胱胺酸可能會增加,而一旦高半胱胺酸過高,就可能傷害血管壁,引起動脈硬化、腦梗塞、心肌梗塞等嚴重疾病。研究發現,血中同半胱胺酸過高,不但與血管硬化有關,也會增加腦中風以及心肌梗塞的風險。過高的高半胱胺酸會破壞骨骼中的膠原蛋白,使骨質疏鬆症風險增加2~4倍之多。日本腦神經外科名醫菅原道仁更指出,高半胱胺酸過多還可能破壞腦神經細胞,提高失智症的風險。所以一般民眾有機會都可以透過空腹抽血檢查,除了常規的血糖、血脂肪、總膽固醇及高、低密度膽固醇以外,也可以加測NT-proBNP( N端腦利納肽前體 )和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的指數,用以區分病因是CHF充血性心臟衰竭或是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測NT-proBNP),或是因為維他命B不足造成血中同半胱胺酸濃度高,必需增加飲食中富含葉酸、維生素B 、B6、B12 的飲食來源去治療改善。
英麟醫事檢驗所 ~ 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