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心口難開-心臟衰竭

· 健康文章

今天早上7點還在幫家人買早餐時,聽到背後傳來熟悉的叫聲,同學,轉頭一看竟是滿頭白髮的國中同學,他問我幾點上班他有事想問我,於是請他8點後到店裡來泡茶。同學跟太太依約來找我,同學說他最近入睡後常會突然因憋氣而驚醒被迫爬起坐著,而且常感有陣發性呼吸困難,我問他多長時間?有無高血壓等其它病史?既往有無心臟病病史?有沒有服用什麼藥物?或藥物過敏史?會不會乏力、疲倦、頭暈、心慌、尿少、水腫等症狀?因為我們都有相同的痛 ---- 上有老下有小 – 不能倒阿!在聽完同學的「心事」後,我強烈懷疑他有心臟衰竭 ( 因為他還不停的咳 ),於是我先幫他量血壓,請他留小便、幫他測心電圖、抽血,除了檢驗基本項目和血脂肪外特別幫他加測NT-proBNP ,Homocysteine 和Troponin- I 。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肥胖等慢性病的發病呈上升趨勢,由於醫療技術的提昇,使得心臟疾病病人的生存期延長,導致我國心臟衰竭患病率有呈持續升高的趨勢,因此心臟衰竭是常見心臟病的致命疾病之一,心臟衰竭死亡率三年裡的死亡率是30-35%,病情嚴重者死亡風險更高達40-50%,高血壓心臟病和冠心病(又稱缺血性心臟病)等心臟疾病,常常會造成心臟肥大,提高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的風險。

什麼是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又稱為鬱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簡單說就是心臟無力,通常是一種慢性疾病,心肌受損以致心臟功能衰弱。心臟衰竭不等同於心肌梗塞或心跳停止,並不會導致心臟停止跳動。在正常情況下,心臟就如一個泵一樣,會不斷地搏動泵血,透過動脈血管將血液輸出到身體各部分,每次搏動會送出足夠的血液到身體各處,讓器官能保持運作,但如果心臟無法正常泵血,血液進入心室出現障礙,或是心臟泵血不足,就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會無法輸送足夠血液和氧份供應身體各器官,致使身體功能大受影響,嚴重更可能會造成死亡。

心臟衰竭的症狀:

心臟衰竭可能引起的症狀繁多,醫界常呼籲民眾若如果持續感覺累、喘、腫三大症狀,主要以水腫和呼吸問題為主,應儘速就醫檢查,交由專業醫師診斷。

1. 呼吸困難、心跳加速:肺靜脈因缺乏足夠血液而開始堵塞,導致肺內液體量增加。心臟衰竭患者在運動時,甚至站著不動或睡眠時都會感覺呼吸困難,因為心臟每次搏動只能泵出少量血液,無法滿足身體所需,因此需要增加心跳次數,以彌補血液不足問題。

a.急性心臟衰竭:

突發嚴重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呼吸頻率常達每分鐘30~40次,平躺時特別明顯。強迫坐位、面色灰白、發紺、大汗、煩躁,同時頻繁咳嗽,咳粉紅色泡沫狀痰。極重者可因腦缺氧而致神志模糊,血壓可持續下降直至休克。

b.慢性心臟衰竭:

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難,勞力性呼吸困難:是左心臟衰竭最早出現的症狀,引起呼吸困難的運動量隨心臟衰竭程度加重而減少。

c.端坐呼吸:肺淤血達到一定的程度時,病人不能平臥,高枕臥位、半臥位甚至端坐時方可使憋氣好轉。

d.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入睡後突然因憋氣而驚醒,被迫採取坐位,呼吸深快。重者可有哮鳴音,稱之為「心源性氣喘」。

2.急性肺水腫、腦部缺氧:是「心源性氣喘」的進一步發展,是左心臟衰竭呼吸困難最嚴重的形式,由於心臟輸血量少,令到腦缺血缺氧,而出現記憶力受損、頭暈、失眠等現象。

3.咳嗽、咳痰、咳血,長期咳嗽:

大量液體積聚在肺部內,刺激肺黏膜,引致患者不停乾嗽,或咳出帶泡沫及血絲的痰,常於夜間發生,坐位或立位時咳嗽可減輕,白色渗出性泡沫狀痰為其特點。偶可見痰中帶血絲,嚴重可咳粉紅色泡沫樣痰。

4.過度疲倦、乏力、頭暈、心慌:

因為心臟衰竭後會導致心臟輸出量偏低,打出來的血液量不夠,心臟無法提供足夠血液以滿足身體所需,器官、組織灌注不足,導致全身循環的血液量也會不足,身體便會將血液從其他器官如四肢,運送至心臟和大腦,身體各處的組織相對就會缺血,病患就容易感到疲倦,無法進行激烈運動,所以走一走就容易喘,因此患者即使進行日常活動如走路,都會感到疲累,患者在放鬆、休息的狀態下,還會不自覺地打瞌睡,沙發看電視睡著,非睡覺時間躺在床上很快睡著。

患者如果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會加速心臟衰竭惡化,睡眠中止症候群容易導致患者發生缺氧的問題,長期處在缺氧狀態會讓心臟功能變差。缺氧時也會容易引起刺激交感神經,患者容易在睡夢中驚醒、心跳加快,讓心臟缺血的問題更加明顯,長期下來會讓心臟衰竭更加嚴重。

5.少尿及腎功能損害症狀:嚴重的左心臟衰竭時腎血流量明顯減少,病人可出現少尿,心臟衰竭初期可出現夜尿增多,少尿是心臟衰竭加重的一種徵兆。心臟衰竭持續惡化,會影響到正常的血液循環,水份會更容易積累在下肢、小腿處,形成明顯的水腫。這類的水腫醫學稱為「凹陷性水腫」,患者能出現小腿內側有襪子勒痕,久久難消;按壓下肢肌肉需要很解時間的才會反彈,容易出現凹陷的現象。

6. 下肢水腫、其他症狀:

血液積聚在靜脈,導致腎臟未能有效處理大量鈉和水分,患者肢部及雙腳腫脹。低心排血量相關的症狀,如神志模糊、軟弱、肢體冰冷,重度心臟衰竭的老年病人,可出現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焦慮、頭痛、失眠、惡夢等精神症狀。

7.噁心或食慾不振:

由於消化系統供血不足,導致腹脹、噁心或食慾不振等問題。

可引起的併發症

1.肺部感染、肺功能衰退:心臟衰竭時出現肺部淤血的情況,可能造成肺部的感染,繼發肺炎,患者的肺部會出現「限制性換氣障礙」,肺功能因無法達到需要膨脹的容積而逐漸下降。

2.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因心臟衰竭的病人長期臥床或者下肢水腫影響下肢靜脈回流易發生下肢靜脈栓塞,栓子脫落造成肺栓塞。

3.腦部功能衰退、腦梗塞和腦動脈栓塞:心臟衰竭時心臟向外泵血減少,會影響腦供血,可引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者腦梗塞。當心臟衰竭時心腔內可能產生血栓,血栓脫落至腦動脈可能導致腦栓塞,若腦部長期血液循環量不足,會影響神經元的功能,並出現記憶力減退、頭暈、眼前發黑、認知協調能力變差等表徵,嚴重更會引致中風。

4.心律失常:心臟衰竭病人可出現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首先要治療基礎疾病,改善心功能,糾正神經內分泌過度激活,並注意尋找、糾正誘發因素,如感染、電解質失調(低血鉀症、低鎂血症、高血鉀症)、心肌缺氧、低氧、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症等。

5.腎功能衰退:由於腎臟血液循環不足,腎臟無法有效排除體內代謝廢物及水份,身體堆積過多毒素,血液的肌酸酐和尿素氮的濃度也會上升。

6.水分滯留:患者體內通常會堆積過多水份,有機會會造成全身性的「水份滯留」,包括腳腫、腹水、肋膜積水、肺積水、心包膜積水等。

7.怕熱:患者由於心臟輸出血量低,皮膚表面血管會收縮,身體無法散熱,令到患者會覺得全身發熱,需要電風扇、含冰塊解渴解熱。依據心室不同、收縮與舒張的差異,可以分以下4個心臟衰竭類別:

左心衰竭(Left-sided heart failure):可能造成血液淤積在肺靜脈,導致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右心衰竭(Right-sided heart failure):血液可能淤積在下肢、腹部,造成水腫。

收縮性心衰竭(Systolic heart failure):心臟無法確實收縮,導致泵血功能出現問題。

舒張性心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心臟無法完全放鬆,使得血液沒辦法完全注入心室。

心臟衰竭的原因

心臟衰竭的原因很多,但大部分心臟衰竭的患者都患有其他心臟疾病,以下為常見的原因:

1.不良的生活習慣:肥胖、酗酒或濫用藥物,都會增加心臟負荷。

2.糖尿病:糖尿病的患者因長期處於高血糖水平,有機會患上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病,容易間接引發心臟衰竭。

3.高血壓:如果血壓控制不佳血壓過高,會令左心室需要更用力泵出血液,長久下來會加重心臟負荷,同時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

4.心肌疾病或發炎:藥物、酒精或病毒感染都有機會導致心臟肌肉受損,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

5.冠心病:冠狀動脈出現硬化、收窄或閉塞等情況,以致心臟肌肉缺氧無法正常運作,變相增加了餘下心臟肌肉的負荷,便有機會導致心臟衰竭。

6.心瓣膜病:當心瓣膜出現問題,無法完全打開或關閉,需要依靠心臟肌肉加劇收縮泵出血液,同樣會增加心臟負荷,導致心臟衰竭。

7.其他心臟疾病:心肌梗塞、心肌缺血缺氧、先天性心臟病或其他心臟疾病,都會削弱心臟功能,增加羅患心臟衰竭的風險。

8.嚴重肺部疾病:當肺部不能正常運作時,就需要依賴心臟去用力泵血提供足夠氧氣及營養給身體,變相增加心臟負荷,誘發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的日常照顧方法

心臟衰竭的產生通常是由日常生活中慢慢累積的,想要預防心臟衰竭,除了適當的藥物或手術治療,更要改善生活習慣,才有機會減輕徵狀及減慢病情惡化。患者及照顧者均需留意:

1.戒酒、戒煙及避免二手煙

2.控制水分及鈉鹽的攝取

3.減少攝取咖啡因

4.健康飲食,多吃低脂食物及蔬果,少鹽少糖少油

5.控制體重及血壓

6.確保足夠休息

7.盡量保持愉快心情,學懂減壓

8.在體能允許情況下適量運動

9.注意氣溫溫差,避免過冷或過熱的環境

10.注意身體狀況變化,如病情惡化要迅速返診就醫

英麟醫事檢驗所 ~ 關心您!

諮詢專線:04 – 7682915 、0932545059

院 址:彰化縣秀水鄉彰水路2段40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