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再等到硬塊變大才就醫,不是會痛的硬塊才是癌!
鄉下雨後的早晨,空氣總是讓人感到特別的清新,雖沒有淡淡舒服的花香味,卻也讓人忍不住想多吸幾口,9點多來了一位40多歲滿身大汗身上沾了很多泥巴的小姐姐,一看就知道是可敬的農家時代新女性,不得不下田幫忙卻又怕曬黑,顧不得熱全身包得密不透風,汗滴禾下土,直直落,好怕她中暑倒下,唉!艱韌的庄腳人,誰知盤中飱,粒粒皆辛苦,我是農家子弟鄉下長大,這種艱苦更能感同身受,打開冷氣機請她坐下,跟她聊了一會兒,她告訴我乳頭有異常分泌物且乳房有硬塊不太會痛,病人問我這是不是乳癌?要檢查甚麼項目?我告訴病人抽血並不能做為乳癌的診斷工具,在常規的癌症標記檢測裏常會幫病人檢驗CEA和CA 153,雖然CA-153 是乳癌的腫瘤指標,但通常是在乳癌擴散或轉移時指數才會上升,不是用於早期篩檢或診斷,而CEA又屬於廣泛性的癌症指標,它在腸道、胰臟、肺、子宮、卵巢、乳房、泌尿道等癌症也會上升,所以我強力的要求病人應盡速就醫檢查『乳房超音波』和『乳房攝影』,乳房攝影是目前偵測早期乳癌的最佳工具,藉由不同方向的X光,一張從側面、一張由上往下,拍攝乳房脂肪、乳小葉、乳腺管等,檢查看有無可疑的病灶或可疑的鈣化點,再利用超音波的引導,做細針抽取細胞或利用粗針抽取組織化驗,雖然乳房篩檢主要需透過X光或者乳房超音波檢查,但是這類的影像檢查如果發現異常仍無法確定診斷,最後還是必須經過手術穿刺切片。
多數女性對於「乳癌」這個名詞並不陌生,乳癌是因乳房乳腺管細胞或腺泡細胞,經不正常分裂或繁殖而產生的惡性腫瘤,由於乳房中含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淋巴結,因此乳癌細胞容易擴散到身體其他的器官,不僅導致乳房病變,其他器官也可能受到影響,根據衛福部近日公布202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女性乳癌排行第四,乳癌是婦女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根據國健署統計,每36分鐘就有一名女性國人罹患乳癌,幾乎可以說是女性的頭號公敵,儘管科技日新月異,但乳癌生成的原因,依舊存在著許多的謎團,這表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罹患乳癌,跟我們的乳房大小並無直接關係,根據研究顯示男性也會得乳腺癌,因此不可忽視胸部硬塊、流血,乳癌的成因與家族病史有關,如果媽媽、姊妹或家中男性曾確診乳癌,罹患乳癌的機率會比一般人來得高,此外,肥胖、有菸癮、長期飲酒、人工流產次數過多等情況,也會刺激雌性激素分泌,使得乳腺上皮細胞增生,進而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生育年齡較晚或未曾哺乳的女性,亦有較高的乳癌風險,由於台灣乳癌好發年齡落在45歲~65歲,很多的年輕女性會因此而缺乏警覺,往往都等到腫瘤變大、乳房明顯不對稱、乳頭出現分泌物時,才驚覺異狀要就醫,因此,建議每位女性都可以在月經後一周為自己做基本檢測,如果有摸到硬塊,應該進一步觀察其觸感,如果是平滑可推動的硬塊,那有可能是脂肪瘤、皮下囊腫、纖維囊腫、纖維腺瘤、葉狀瘤等,只要持續留意維持定期檢查的習慣,可以不需太過驚慌,但如果是腫塊推不太動的情況,則應注意可能是乳癌的徵兆,乳癌最明顯的症狀是「硬塊感」,並不是感覺「痛感」,患者不要只摸到硬塊時卻因不感覺痛而大意,不要只因乳房疼痛才認為有問題才就醫,因而錯過黃金治療時間,45歲以上女性一定要做定期的乳房攝影檢查,20歲以上、45歲以下女性則可定期乳房超音波檢查,平常在家,也能藉由經常觸摸、目視等簡單做法,留意自身狀況,有助於盡早察覺異狀、接受治療,提高復原的機率。
英麟醫事檢驗所 ~ 關心您!